程序化交易导致美国1987年股灾是误解

所谓程序化交易就是电脑通过软件参与到交易中,参与的对象是股票的话,就是程序化股票交易系统;参与的对象是期货的话,就是程序化期货交易系统。程序化交易是把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或者交易思路形成电脑语言,通过电脑的运算并发出交易指令,然后由操作者自己下单形成半自动交易或完全电脑下单来实现全自动交易。

说到程序化交易,至今人们总会联想到美国1987年股灾。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市伊始,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就跌去67个点。转眼间,卖盘涌起。当时交易所内一片恐慌,期货市场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从上午9:30直到11点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直下泻,没有人知道应该如何遏制继续恶化的局势。有人提议休市,但无人敢作决定。当天收盘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降了508.32点,由2246.72点狂跌到1738.470点,跌幅达22.6%创下了一天下跌的最高纪录。而股市的其他指数如NYSE综合价格指数下跌19.2%,AMEX综合指数下跌12.7%,NASDAQ综合指数下跌11.35%。

相当于法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30亿美元的股票面值在一天之内化为乌有。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当某个股市发生暴跌时,其他股票市场也难以幸免。"

在总结1987美国股灾,在分析当年基本面后,总会提到"罪魁祸首"即程序化交易的一致性,程序化交易起到的助涨助跌作用,还有人建议设置"熔断机制",虽然至今人们对此推论存在争议,但程序化交易还是从美国发展到全球也进入我国。
 
笔者认为新技术的出现总有两面性,如何趋利避害避免伤及资本市场的稳定,也是长期的话题。看看历史上的那些程序化交易,有不少值得如今的金融监管重视的。

程序化交易的历史不长,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简单而言有几个特点:程序化交易的买卖决策完全决定于自己的交易理念系统化、制度化的逻辑判断规则,透过电脑的辅助,将各种交易理念转化为电脑程序语言的一种交易模式。能克服心理障碍,排除人为情感因素,用电脑取代人性,消除交易时人性的恐惧、贪婪、迟疑及赌性等四大情绪因子。确保交易一致性,严守既定的操作纪律及交易的基本原则。

程序化交易起源于1975年美国出现的"股票组合转让与交易",即专业投资经理和经纪人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股票交易所联机,来实现股票组合的一次性买卖交易。由此,金融市场的订单实现了电脑化。

1975年,SEC颁令禁止固定交易佣金,使证券交易从奢侈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子信息网络在70年代迅速兴起。

1978年,SEC又一纸法令,催生了电子场外交易市场,以电子网络为基础,让证券交易下单在全美各个交易市场之间互联。NASDQ立即响应,为ITS提供与NASDQ互联的计算机辅助执行系统。这样交易所间的交易市场组成了全美国的电子交易网络平台。

根据NYSE网站统计,近年来纽交所程序化系统类型很多,大致分这些类型,即价值发现型、趋势追逐型、高频交易型、低延迟套利型等。在期货市场应用多于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应用的总体情况不明,也是监管的盲区。

联系电话 83669333/23609523
(工作日)9:00-18:00
公司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粤兴四道中山大学产学研大楼1901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