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化分析,用战术对冲
我首先要简单做一个铺垫,资产配置是什么,量化是怎么配置的。参考海外的高净值客户,比如美国、英国一流商学院的校园基金,比如家族基金,家族基金的诉求和战略目标与海外的项目基金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接近的,它们并不是很关注近期的收益,而是关注家族或者是校园的长期收益。量化的配置,接近校园基金和家族基金的权重。
上个世纪计算机的发展,包括金融市场的工具应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给过去 30 年的量化对冲基金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债券和股票相关性低,某资产配置专家曾在世界级的刊物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获过奖,用的是 CTA。CTA 与股市相关性相当于零,其实是增加 CTA 对冲基金的时候,使得整个组合的有效边界向上方移动。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大部分的富豪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比重比较大,他们在另类投资上实际配置比重是比较小的,这有大的历史背景原因。我的工作是每年都做整个大类资产配置环境的判断,就像做具体策略对市场一定要有判断。我们对全球的基本判断,形成了一些战略层次 -- SSA,在这个层级上我们做大量的判断,来给客户做资产配置。对冲基金应该是在战术这个层级上的。
这种方法论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要判断环境。因为环境决定策略,就像市场决定你的策略是否有效。这在物理上的定理是一样的,一个微小粒子移动的方向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它会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
量化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其实是一样的,真正对冲基金的量化在大陆刚刚兴起,而且增长非常快。上一次股灾,人们想救市的时候市场暴跌,暴跌了以后要寻找做对冲的人,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主力,而是有很多的量化在做。行业内评价他们很注重跟着鲨鱼吃鲨鱼旁边的碎肉,这是整个对冲基金基于理性的思考。
我个人认为可能正是由于散户没有定价或者是错误的下单,他们犯错导致的损失,使我们量化对冲股市获得了收益。国家进入市场以后,发现对冲基金业犯了错,在过去的市场中,量化对冲基金在某种意义上把储留的一些钱也分离合解了。这个市场有三四万手,当时限制 10 手的市场,量化对冲从那个时候进入了一个冬天。最近限制为 2 手以后,形成了更残酷的研究环境,这使得更加优秀的对冲基金显露出来。
富人家族的资产表现形式在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定位上就和国内不同,这是因为国外的一些产品报价可以供高净值客户选择。我们把望远镜集中放在量化对冲上,纯朴的传统的资产配置核心资产是债券和股票,但是关注海外的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像 MIT、耶鲁的项目基金,他们对另类投资,特别是对量化投资的比重是逐步加大的,而且加大的力度跟我们对比起来差别还是很大,我们的空间还很大。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金融工具不进行限制,以及对冲市场放开的话,
从组合来讲,实际上一个最佳的区域内,收益是权重的,风险是均差的。所以当两个相关性为负的时候,整个组合风险会下降。在传统银行,我们是做信贷资产的,信贷资产的逻辑跟净值类的量化对冲的风险判定的逻辑是不同的,信贷的资产是算术逻辑,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判断,只要控制住抵押物就行。但是其实在交易市场不是这样的,交易市场更像一个混沌的无规则的市场,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波动率和胜率,看天、周、月。
中国股票波动率很高,应该是在 30,而标谱差不多在 15,而国际上的量化基本上是 7-12。以往的高净值客户配置的是信托,私募的收益率从 10 向下降,现在应该也有 6、7,但是现在不如以往,几乎没有波动率,如果收益不冒险,收益拿到 6 - 7%,不买股票是对的。但是,中国经济在下降的时候,好的资产是价格问题。
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以前买非标比如信托的钱往哪边走,其实开始在做净值类产品的时候,应该首先是负面收益比股票更好的过渡,也就是量化,而且从套利开始,这样波动率是比较低的。我做了我们银行的第一 FOF,从单支策略来说,我们也把它做成多元化,有单独的策略窗口,至少要选择四个不同的策略,而且风控中当有两个策略出现失效的时候,我就把它强行雪藏了。这个 FOF 可能没有单个的对冲基金的风险收益好,但是平滑下来以后,就是从金融市场来看,非标这个点是最近的,银行的钱是非常愿意在没有办法去的时候走这条路的。但是现在这个过程监管又加强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
在中国这是有战略意义的,在配置当中是中间过桥的环节,它同时也教育市场特别是教育客户。中国的市场有效性更差,因为海外竞争非常充分,中国第一季度的 CTA 效果是非常好的,2002 - 2010 年底,中国的 CTA 增加了 30 倍。任何一个策略,只要策略容量打爆了,一下子就没有了。
我个人认为现在优秀的量化对冲基金其实是将来人工智能交易的选手,人工智能交易最后也会存在一定阶级,有可能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 AI 等级,真正有效的时候,策略是稀缺的时候,好的策略都是稀缺的。
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样的峰会,我觉得指数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非常需要站在第三方提供公允的策略的评估,谢谢大家。
作者:民生银行私人银行资深投资顾问洪曦